专家观点

      党的十九大报告在“贯彻新发展理念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”部分指出,“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”,“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”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吉林调研时强调,东北地区“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”,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”。应该认识到,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,要推进全面振兴发展,就要把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。

比较优势和重要机遇决定制造业转型升级应是东北振兴的重点

  要不要把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东北振兴的重点?这是关系东北地区长远发展的方向性问题。回答这个问题,关键是要看两个方面:第一,东北制造业目前还是否具备某些比较优势?第二,东北制造业发展有没有重要机遇?

  首先,制造业仍是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。其一,东北地区拥有比较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。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,是我国冶金矿山、数控机床、重型机械、轨道交通、汽车及零部件、航空及发动机、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的产业基地。以2015年为例,当年辽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.5%,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占比为49.5%。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,更是优势产业,其成套装备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,重型装备产品在国内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同时,东北地区拥有众多核心生产技术,如沈阳机床的数控机床、东软集团的数字医疗设备、哈电集团的大型发电设备等,都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。其二,科教基础较好。东北地区不仅传统工业基础比较雄厚,而且聚集了较多的高等院校、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。东北地区每万人中,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以辽宁为例,全省有25.6万科技人员、144所高校。人力资本长期投资所产生的累积效应,将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智力基础。

  其次,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为东北制造业带来重要机遇。其一,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直接融合,快速促进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。以“大智云移物”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带动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等新兴工业科技不断涌现,这些新兴科技推进产业不断融合创新,带来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大调整。这是东北制造业面临的新趋势。其二,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,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、新型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。例如,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已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创新,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。十年前我国电商交易额不到全球总额的1%,如今占比已超过40%,超过英、美、日、法、德等五国总和。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产业涌现,相当一部分新兴产业是与高端服务业直接相关的制造业。这是东北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机遇。其三,制造业服务化将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,这为发挥东北制造业的人才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。随着科技进步,产业与产业之间、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工业革命将新技术与旧产业结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工作岗位,企业将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,而是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,成为集成服务提供商。这表明,未来工业发展与其说是制造业的竞争,不如说是制造业背后的研发及相关服务的竞争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,应成为东北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方向。

竞争力不足、结构不合理和市场化程度低构成东北制造业的短板

  应当承认,由于经济转型相对滞后,东北制造业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,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严峻挑战,由此也加大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,关键在于客观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究竟面临哪些突出矛盾,进而以此为基础,找出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。

  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挑战。其一,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下降。以2016年为例,东北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.27%,其中辽宁为1.69%,低于全国2.11%的平均水平。从专利授权量来看,2016年东北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4.87件,其中辽宁为5.73件,低于全国12.69件的平均水平。其二,规模效益未充分发挥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,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大生产可以为制造业带来集群效应,从而降低生产成本、节约资源,获得规模效益。受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优势、配套服务供给不足等影响,东北制造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低、产业发展较为分散,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,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。

  制造业结构不合理的挑战。其一,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。制约东北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,即产品结构、产业结构、技术结构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需求有很多不适应。目前,东北三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5%至40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至10个百分点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,不能与制造业形成有效互动,严重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。其二,产业链条较短,产品附加值较低。目前,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从事加工和组装,主要以原材料和初中级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,产业链条较短,精深加工滞后。此外,制造业技术配套体系也不完善。东北制造业不断向市场输入大量原材料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同时,不断进口高附加值必需品的“低出高进”贸易过程,不仅压缩了东北制造业利润空间,也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。

  制造业市场化程度低的挑战。其一,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。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7年中国民企500强中,东北仅有9家,占比1.8%。其二,产业开放程度低。以工业为例,2016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比为38.5%,东北这一指标平均为53.2%,向民营经济开放的程度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。其三,对外开放程度低。2016年,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6.4%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。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.5%,对外贸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。

在深化改革中综合施策推动形成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

 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,要“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”。东北振兴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,根源在于东北近些年转型改革相对滞后,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。这就需要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要目标,加快转型改革进程,加快对外开放进程,并由此形成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。

  以发展新经济引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。其一,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着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、金融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领域改革,促进更多智力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和产业成果,消除创新机制障碍、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障碍,使人才、土地、资本等资源要素向新经济聚集,使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便捷高效,为新行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,积极落实“互联网+”行动。其二,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。引导、鼓励和扶持国内外技术转移企业参与东北地区科技市场建设,逐步培育形成集技术转移、知识产权管理和投资功能于一体,实行专业化管理、市场化运营的若干个大型科技服务企业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加强平台载体建设,填补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间地带,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。同时,加大对人才落户东北的补贴力度。其三,加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合作创新。鼓励建立企业、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公共财政参与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;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工程实验室、工程中心以及中试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,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。

  尽快改善形成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。要通过产权制度安排,稳定民企预期,保障其合法权益,更好激发民企活力和创造力;优化民企发展环境,降低实体经济领域民企成本,增强盈利能力;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,依法保护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。从长远来看,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,将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
  深化国企改革,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。十九大报告指出,“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”。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从“管企业”向“管资本”转变的延伸与提升。深化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,牵动影响东北改革全局,也是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。一是要按照公益类和商业类的划分,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管理,特别是放开放活大量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。二是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,切实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问题。三是探索新型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,以“管资本”为主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。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,提高治理的有效性。

  以扩大开放提升制造业竞争力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对东北有明确定位,即“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”。伴随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推进,东北地区与东北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进程将加快。此外,中日韩经济合作出现重要转机。要抓住这一机遇,加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,促进装备制造、工程服务、旅游业、农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。

  加大中央政策的支持力度。更重要的是东北地区应主动作为,不等不靠,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。无论是形成创新创业的环境,还是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,都需要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。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,从财政、税收、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,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。


作者系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

来源:辽宁日报